□ 楊婷
玉溪因水得名,被稱之為“滇中碧玉”。這里風景秀麗,漢族與多個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和諧共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山歌、小調、花燈、滇劇等民間民俗文化在玉溪根深葉茂、生生不息。玉溪是滇劇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清光緒年間,玉溪滇劇活動已十分盛行,當時有影響的業余演唱班子就有六十多個,僅玉溪縣(今紅塔區)就有32個,有古戲臺(含廟臺)等固定演出場所14個,茶館、酒肆的演唱更不計其數。因此,玉溪被稱為滇劇演唱的“戲窩子”,至今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清晨、傍晚或是節假日,無論在鳥語花香的聶耳公園,還是在風和日麗的撫仙湖畔,或在“匾山聯?!钡那啻湫闵?,總有襄陽、胡琴、絲弦的聲腔夾著鼓板在低吟高歌,敘述著歷史,回望著鄉愁,而這正是玉溪滇劇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土壤。
傳承中創新
新中國成立后,有著深厚傳統的玉溪滇劇得到了進一步繁榮和發展。1952年,玉溪人民實驗劇團滇劇組(后改為滇劇團)成立,整理、復排了一批如《花子罵相》《烤火下山》《送京娘》《長亭鍘侄》《荊軻刺秦》等傳統劇目,創作了一批如《逼死坡》《紅云山》等現代劇目。1969年,大部分演職人員下放到工廠、企業及公路養護段,滇劇隊伍一度青黃不接。直到1974年,下放人員陸續調回,玉溪地區滇劇團才得以恢復,先后創排了《孤山擒匪》《哀牢鐘聲》《奔向光明》等一批劇目,并在省、地級展演中獲得榮譽,再次煥發出生機。在此期間,涌現出了黃伯先、明輝南、明文禮、黃龍奎、韋瓊珍、馬瓊芳、王佩玉、李祖云、耿佩芳、臺尚武、申德榮、明震云、梁子華、李鐘發、陳存會等一批代表人物。
傳承是根脈,創新是出路。1994年,由李鐘發創作,滇劇團排演的現代滇劇《朱德與唐淮源》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這是該獎項云南省首個獲獎作品。1995年1月14日,玉溪地委、行署為劇組召開了記功授獎大會,為劇組記二等功,獎勵10萬元。1999年,新編滇劇《京娘》先后到京、滬兩地演出,受到觀眾、專家一致好評,領銜主演馮詠梅也一舉摘下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白玉蘭”主角獎兩項桂冠,成為滇劇表演藝術的佼佼者。與此同時,一批出演傳統小戲如《火燒裴元慶》《臥龍吊孝》《辛安驛》《思凡》《斬娥》的青年演員,也在全省比賽中獲得優秀表演獎。此后,《西施夢》《草地晚餐》《雁鳴陀關》《撫仙湖之戀》《背叛》《五臺會兄》等劇目創作、改編的成功,更斬獲了文華表演獎,上?!鞍子裉m”集體獎,云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傳承獎、貢獻獎等多個國家及省級大獎。在此期間,吳鳳仙、林元濤、高福有、陳曉海、潘亞潔、徐銘等一批青年人才茁壯成長,劇院也應邀到法國等國家交流演出,盡顯玉溪滇劇的風采。
2008年,玉溪滇劇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溪市滇劇團為保護單位。2009年,劇團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共同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幾十年來,劇院數次更名。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后,劇院正式更名為“玉溪滇?。▏曳俏镔|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展演中心”,同時加掛“玉溪市滇劇院”牌子。掛牌以來,在文藝改革的助推下,玉溪市滇劇院緊緊圍繞保護發展、傳承創新、出人出戲出效益出觀眾的目標,在機制調整、隊伍建設、文化服務和劇目創作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績。
勇攀高峰
2013年,玉溪市滇劇院院長馮詠梅提出了“新滇劇”的發展理念。所謂“新滇劇”,就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在觀念、意識、審美、表現、方法、手段等方面追求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在劇本、導排、表演、音樂、唱腔、舞美等方面凸顯獨特化、藝術化、精致化,在風格定位、劇團管理、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實現長遠化、科學化、效益化,讓古老劇種煥發青春,更符合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
近年來,在探尋“新滇劇”的道路上,玉溪市滇劇院銳意進取,勇于創新,高揚“寓言劇”的旗幟,推出了一批“寓言劇”,在戲曲界引起了高度關注?!霸⒀詣 笔琼槕F代戲劇發展趨勢而出現的一種戲劇類型,以其深刻的寓意、豐富的意象、新穎的風貌、精美的呈現,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2013年創排的《水莽草》是玉溪市滇劇院“寓言劇”的優秀代表作。該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這也使玉溪市滇劇院成為云南省唯一兩次獲此殊榮的院團。此外,該劇還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并三次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進行了滇劇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全國巡演,將滇劇傳播到了北京、天津、重慶、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四川、貴州和云南大部分地區,極大地提升了劇種、劇院、劇目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水莽草》之后,玉溪市滇劇院又陸續推出了根據外國名著改編的《貴婦還鄉》和根據歷史故事創作的《王者江上》兩個精品劇目,《貴婦還鄉》獲得云南省新劇目展演一等獎,《王者江上》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兩個劇目的成功,提振了劇院打造“寓言劇”的信心,堅定了邁向“新滇劇”的步伐。三個劇目,被業內譽為“新滇劇”三部曲。
大型劇目盡顯風流,中小型劇目也各盡其美。改編自莎翁名劇、移植于川劇同名劇目的小劇場滇劇《馬克白夫人》,是玉溪市滇劇院推出的首個小劇場戲曲,既是對小劇場市場的試水,更是對本劇種多種可能性的跨越式探索。劇目一經演出就應邀到北京參加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并榮獲優秀劇目獎,之后又應邀到上海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小劇場戲曲節展演。2022年,該劇又受邀進京參加中國小劇場戲劇40周年系列活動。另外,滇劇小戲《驚魂記》榮獲了第八屆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獎、2016年度云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設計獎;滇劇小戲《面子》應邀到廣西南寧演出,榮獲中國東盟戲劇周“朱槿花獎”優秀劇目、“優秀演員”;滇劇小戲《壺》榮獲云南省新?。ü潱┠空寡輧炐愎澞开?。其他多個滇劇小戲,也在全國、全省各類演出平臺上頻頻亮相。
隨著大小精品劇目的不斷推出,一批編、導、演新生代力量也逐漸長成,先后涌現出林元濤、潘亞潔、李衛明、殷永萍、李娜“五朵山茶花”,編劇楊婷,導演劉斌,音樂唱腔設計嚴律,演員鐘林蕓、李寶劍、肖丹、陳莉依、朱理智,演奏員馮建華、傳曉俊、劉瑩、代紅濤,燈光設計張謙等各類藝術人才,也在各類國家和省、市級展演中嶄露頭角。
人才的茁壯成長,增強了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劇院不定期地以“送出去”的方式,選送了多名青年骨干到上海戲劇學院、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學院、國家京劇院、國家藝術基金培訓班等學習培訓。與此同時,劇院為了儲備人才,形成梯隊,還招收了一批平均年齡十五六歲的學員到河北廊坊戲曲學校學習培養。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成為“玉滇大家庭”中新鮮血液。如今,玉溪市滇劇院出現了隊伍年輕化、陣容整齊化、劇種有領軍人物、劇院有領銜主演、各個行當均有核心力量和后備力量的新面貌,保證了玉溪滇劇的可持續發展。
玉溪市滇劇院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除了得到云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聯、省劇協,玉溪市委、市政府,玉溪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和各地戲劇專家的幫助外,還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大力扶持。2014年以來,玉溪市滇劇院共獲得5次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類別涉及大型劇目創作、滾動資助、傳播交流推廣、人才培養,資助金額800余萬元,立項數量和類別均居云南前列,在全國地市級院團中也不多見。
如果說,過去的60年是繼承發展的輝煌60年,2012年至今則是劇院繼往開來、流光溢彩的高光十年。這十年間取得的成績和效益有目共睹,也逐步形成了劇院人心合一、自覺自信、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
未來可期
云卷云舒七十載,玉律滇音正迷人。
建院70年來,玉溪市滇劇院始終堅持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陣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揚帆遠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優異成績,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頂起了滇劇藝術的半邊天,進入了滇劇藝術發展的新階段。這是一個有理想、有文化、有情懷、有筋骨、有血肉、有朝氣、有責任心和有使命感的戲曲院團,是一支承載了幾代人追求、賡續了幾代人精神的文藝勁旅。未來,玉溪市滇劇院將繼續勇擔使命、闊步向前,在滇劇藝術和中國戲曲的發展中占據更為廣闊的天地,在中國戲劇舞臺上唱出更為響亮的玉律滇音。
編輯:劉玉霞 審核:楊雪